
产能失控、竞争内卷,石墨产业凭啥破局?协会给了答案
编辑:2025-08-24 10:32:34
石墨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矿产,支撑着新能源、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发展,与产业链安全及日常生活紧密相连。
近年来,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为石墨产业创造机遇,但产能无序扩张、同质化竞争、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,叠加下游压价与企业低价竞争,严重阻碍产业升级,威胁供应链稳定。
在此背景下,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发布《加强行业自律,促进石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倡议书》(中非协字〔2025〕第010号),从七个维度推动产业规范发展,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。
一、上下游协同:构建产业链命运共同体
石墨产业涵盖矿山开采、精深加工、终端应用等环节,各环节相互依存。
矿山提供原料,加工环节决定产品性能,应用端(如锂电池、燃料电池制造)决定市场需求。
当前,环节间信息割裂、合作短期化,导致原料供应波动、产品适配性差。
倡议提出,鼓励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签订协议,共享信息、共担风险。
这一举措将打破环节壁垒:矿山可根据加工企业需求优化开采,加工企业依据应用端标准提升工艺,*终实现产业链稳定*。
对产业而言,稳定的供应链能减少价格波动,保障生产连续性;对下游产业及消费者,意味着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产品等核心部件供应稳定,避免交付延迟或质量波动。
二、科技创新:突破同质化的核心动力
同质化竞争是石墨产业当前困境的关键。企业产品功能、性能趋同,只能通过低价争夺市场,导致利润微薄,无力投入研发。
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。企业需聚焦全产业链技术攻关,加大研发投入,引进高素质人才,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。
在矿山开采环节,*技术可提高资源利用率,减少浪费;加工环节,技术突破能提升石墨纯度、优化结构,满足高端领域(如核能、航空航天)对材料的严苛要求;应用端,科技成果转化可推动石墨在锂电池中实现更高能量密度、更快充放电速度。
这些技术进步将直接提升终端产品性能——新能源汽车续航更长、电子产品散热更*,*终惠及消费者。
三、标准引领:质量提升的底层逻辑
标准缺失或执行不力,导致市场上石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
倡议支持龙头企业、科研机构主导国际、国家、行业及团体标准制修订,鼓励企业制定更高水平企业标准。
统一标准的建立,将规范生产流程:从原料筛选、加工工艺到成品检测,每个环节都有明确准则。企业以高标准规范生产,能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提升。
对市场而言,标准是“筛选器”,淘汰劣质产品,引导良性竞争;对消费者,标准意味着产品质量可预期,购买锂电池、密封件等产品时,无需担忧性能差异,保障使用体验。
四、科学管控成本:平衡效益与质量的关键
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基础,但“低价倾销”式竞争已扭曲市场。
倡议提出,通过优化工艺流程、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、精细化管理、绿色低碳生产等方式科学降本。优化流程可减少生产损耗,自动化能降低人工误差与成本,绿色生产则符合环保要求。
与之相对,低于合理成本的倾销行为,往往以牺牲质量、环保为代价——如偷工减料降低石墨纯度,或简化环保处理环节。
科学降本兼顾效益与质量,既能保障企业利润用于技术升级,也能维护市场价格公允,避免消费者为“低价劣质”产品承担隐性成本(如电池寿命缩短、设备故障风险)。
五、市场拓展:挖掘石墨的应用潜力
石墨的特性决定其应用场景远未充分开发。
倡议鼓励探索新特性、拓展新用途,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、燃料电池、核能、航空航天、高端密封散热等领域。
在锂离子电池中,高性能石墨电极可提升能量密度;燃料电池领域,石墨双极板助力*发电;核能领域,石墨慢化剂保障反应堆安全;航空航天领域,石墨材料满足高温、轻量化需求。
这些领域的突破,将推动产业升级:一方面,高端应用倒逼技术进步,反哺中低端产品优化;另一方面,新市场的开拓将扩大产业规模,降低单位成本,让终端产品更具性价比。对消费者而言,新能源汽车更*、电子产品更轻薄耐用,都将成为现实。
六、政企联合:产能规划的科学逻辑
产能无序扩张是产业过剩的根源。部分地区盲目引进投资,导致同质化、低效产能堆积,加剧竞争乱象。
倡议强调政企沟通,依据资源禀赋、市场现状、产业基础制定科学规划。
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,调控产能布局;企业结合市场需求,聚焦技术升级、产品迭代与绿色转型。科学规划将实现资源精准配置:避免*矿源被低效产能消耗,引导资本流向技术创新与环保升级。
这不仅能缓解市场供过于求,还能推动产业向绿色、*转型,让石墨产品更环保,契合可持续发展需求。
七、行业自律:市场秩序的守护机制
市场秩序的维护,依赖企业自律。
倡议要求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,将自律内化为行为准则,倡导以质量、品牌、技术、服务、效率为核心的竞争文化。
当企业普遍践行自律,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将被遏制:*企业凭借技术与服务赢得市场,而非靠低价倾销;诚信经营成为常态,市场欺诈、恶意竞争减少。对产业而言,健康的竞争环境能吸引长期投资,推动技术积累;对消费者,自律保障了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,购买决策更简单——无需担忧“踩坑”,只需关注需求与性价比。
这份倡议围绕“协同、创新、标准、成本、市场、政企、自律”构建系统方案,直指石墨产业痛点。对普通消费者,产业升级意味着手机电池更耐用、新能源车续航更长、电子产品散热更*——这些日常体验的提升,正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直接体现。
当前,石墨产业正处转型关键期。
协会倡议为行业提供破局路径,但若想实现“规范有序、创新驱动、互利共赢”的新生态,仍需全产业链协同:企业落实行动,政府加强引导,科研机构持续突破。唯有如此,石墨产业才能真正支撑国家战略发展,同时为消费者创造更*的产品与体验。
(依据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2025年7月22日发布的倡议内容整理分析)
(来源链接:https://business.sohu.com/a/919046123_100238422)

服务热线:0359-5668082
文章详情 DETAILS
文章详情 DETAILS
产能失控、竞争内卷,石墨产业凭啥破局?协会给了答案
编辑:2025-08-24 10:32:34
石墨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矿产,支撑着新能源、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发展,与产业链安全及日常生活紧密相连。
近年来,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为石墨产业创造机遇,但产能无序扩张、同质化竞争、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,叠加下游压价与企业低价竞争,严重阻碍产业升级,威胁供应链稳定。
在此背景下,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发布《加强行业自律,促进石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倡议书》(中非协字〔2025〕第010号),从七个维度推动产业规范发展,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。
一、上下游协同:构建产业链命运共同体
石墨产业涵盖矿山开采、精深加工、终端应用等环节,各环节相互依存。
矿山提供原料,加工环节决定产品性能,应用端(如锂电池、燃料电池制造)决定市场需求。
当前,环节间信息割裂、合作短期化,导致原料供应波动、产品适配性差。
倡议提出,鼓励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签订协议,共享信息、共担风险。
这一举措将打破环节壁垒:矿山可根据加工企业需求优化开采,加工企业依据应用端标准提升工艺,*终实现产业链稳定*。
对产业而言,稳定的供应链能减少价格波动,保障生产连续性;对下游产业及消费者,意味着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产品等核心部件供应稳定,避免交付延迟或质量波动。
二、科技创新:突破同质化的核心动力
同质化竞争是石墨产业当前困境的关键。企业产品功能、性能趋同,只能通过低价争夺市场,导致利润微薄,无力投入研发。
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。企业需聚焦全产业链技术攻关,加大研发投入,引进高素质人才,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。
在矿山开采环节,*技术可提高资源利用率,减少浪费;加工环节,技术突破能提升石墨纯度、优化结构,满足高端领域(如核能、航空航天)对材料的严苛要求;应用端,科技成果转化可推动石墨在锂电池中实现更高能量密度、更快充放电速度。
这些技术进步将直接提升终端产品性能——新能源汽车续航更长、电子产品散热更*,*终惠及消费者。
三、标准引领:质量提升的底层逻辑
标准缺失或执行不力,导致市场上石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
倡议支持龙头企业、科研机构主导国际、国家、行业及团体标准制修订,鼓励企业制定更高水平企业标准。
统一标准的建立,将规范生产流程:从原料筛选、加工工艺到成品检测,每个环节都有明确准则。企业以高标准规范生产,能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提升。
对市场而言,标准是“筛选器”,淘汰劣质产品,引导良性竞争;对消费者,标准意味着产品质量可预期,购买锂电池、密封件等产品时,无需担忧性能差异,保障使用体验。
四、科学管控成本:平衡效益与质量的关键
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基础,但“低价倾销”式竞争已扭曲市场。
倡议提出,通过优化工艺流程、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、精细化管理、绿色低碳生产等方式科学降本。优化流程可减少生产损耗,自动化能降低人工误差与成本,绿色生产则符合环保要求。
与之相对,低于合理成本的倾销行为,往往以牺牲质量、环保为代价——如偷工减料降低石墨纯度,或简化环保处理环节。
科学降本兼顾效益与质量,既能保障企业利润用于技术升级,也能维护市场价格公允,避免消费者为“低价劣质”产品承担隐性成本(如电池寿命缩短、设备故障风险)。
五、市场拓展:挖掘石墨的应用潜力
石墨的特性决定其应用场景远未充分开发。
倡议鼓励探索新特性、拓展新用途,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、燃料电池、核能、航空航天、高端密封散热等领域。
在锂离子电池中,高性能石墨电极可提升能量密度;燃料电池领域,石墨双极板助力*发电;核能领域,石墨慢化剂保障反应堆安全;航空航天领域,石墨材料满足高温、轻量化需求。
这些领域的突破,将推动产业升级:一方面,高端应用倒逼技术进步,反哺中低端产品优化;另一方面,新市场的开拓将扩大产业规模,降低单位成本,让终端产品更具性价比。对消费者而言,新能源汽车更*、电子产品更轻薄耐用,都将成为现实。
六、政企联合:产能规划的科学逻辑
产能无序扩张是产业过剩的根源。部分地区盲目引进投资,导致同质化、低效产能堆积,加剧竞争乱象。
倡议强调政企沟通,依据资源禀赋、市场现状、产业基础制定科学规划。
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,调控产能布局;企业结合市场需求,聚焦技术升级、产品迭代与绿色转型。科学规划将实现资源精准配置:避免*矿源被低效产能消耗,引导资本流向技术创新与环保升级。
这不仅能缓解市场供过于求,还能推动产业向绿色、*转型,让石墨产品更环保,契合可持续发展需求。
七、行业自律:市场秩序的守护机制
市场秩序的维护,依赖企业自律。
倡议要求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,将自律内化为行为准则,倡导以质量、品牌、技术、服务、效率为核心的竞争文化。
当企业普遍践行自律,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将被遏制:*企业凭借技术与服务赢得市场,而非靠低价倾销;诚信经营成为常态,市场欺诈、恶意竞争减少。对产业而言,健康的竞争环境能吸引长期投资,推动技术积累;对消费者,自律保障了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,购买决策更简单——无需担忧“踩坑”,只需关注需求与性价比。
这份倡议围绕“协同、创新、标准、成本、市场、政企、自律”构建系统方案,直指石墨产业痛点。对普通消费者,产业升级意味着手机电池更耐用、新能源车续航更长、电子产品散热更*——这些日常体验的提升,正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直接体现。
当前,石墨产业正处转型关键期。
协会倡议为行业提供破局路径,但若想实现“规范有序、创新驱动、互利共赢”的新生态,仍需全产业链协同:企业落实行动,政府加强引导,科研机构持续突破。唯有如此,石墨产业才能真正支撑国家战略发展,同时为消费者创造更*的产品与体验。
(依据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2025年7月22日发布的倡议内容整理分析)
(来源链接:https://business.sohu.com/a/919046123_100238422)
版权所有: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:晋ICP备2022006699号-1